东湖快树丨汗水浸透的幸福,“田间劳作”为大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10-25 10:56
图片来自湖北日报网络评论员谭木。近日,内蒙古呼和浩特田间的一幕尤为感人:农民们将收获的马铃薯田打开,让游客捡拾剩下的小土豆。配套的“选土豆图”和“免费烤土豆”专区,让这项农业活动成为热门旅游项目。游客为土壤出汗,获得欢乐,农民减少食物浪费,拓宽创收渠道。 “田间劳作”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各方共赢,让旅游之乐回归本真、生根发芽。有时,“打卡旅行”风靡一时。游客涌向主要景点,朋友圈里的九个方格将景观压缩成统一的色号。人们忙着“证明我来了”却忘记了“我为什么来”。 “田野旅游”摧毁这种虚假繁荣,重建旅游核心价值sm 具有身临其境的工作体验。年轻的游客抛开滤镜和焦虑,弯腰拾取时感受坚硬的食物,在烤土豆的烟雾中品味简单的幸福。这种从“追求形式”到“回归本质”的转变,体现了当代人对现实生活体验的渴望,也印证了旅游的主要意义在于精神的丰富和精神的放松。对于游客来说,劳动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体验,还有摆脱城市疲劳后的心灵治愈,以及助人为乐的乐趣——“自利利他”的旅游形式比单纯的打卡旅游更具娱乐性。对于农民来说,原有的资源成为了吸引游客的“宝藏”,不仅减少了粮食浪费,还增加了额外收入,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,这种模式搭建了城乡之间的桥梁,让让城市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生活,助力农耕文化传承传播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这一模式的成功出现,为各地文旅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。当地政府没有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网红景点,而是精准捕捉文旅消费新趋势,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带来微创新,以“选薯地图”、“免费烤薯地”等细节服务打动游客。这清楚地表明,现代文化和旅游不必追求“高端”。扎根地方特色、满足群众需求的“小剪”,也能打造“大局”。目前,不少本土文旅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。他们盲目跟风、建设流行互联网项目,却忽视了对本地资源的探索和利用。 “实地考察”的实践证明,只有因地制宜、精准匹配市场需求,才能打造出有生命力、有辨识度的IP旅游文化。中国幅员辽阔,从南到北四季农耕活动都是一样的:春种水稻,夏收麦子,秋采棉花,冬藏菜。随时随地“下田”,随时随地“干活”。从农家乐的欢声笑语中,我们看到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种可能。
下一篇:没有了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