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与现实深度融合,助力制造业变革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1:06
河北唐山一家钢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滚烫的钢水发出红光。智能管理系统将钢水从炼钢流程一次安全高效地输送到炼钢流程。 “过去,这两个方案之间运输铁水需要40多分钟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管理系统后,运输时间缩短到15分钟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精准控制下,公司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显着提升。公司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是数字化转型的明显体现。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,1-9月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同比增长3.2%,创单月累计最高水平。自去年8月以来增长率为ve; 1-8月加快2.3个百分点,呈现加速复苏态势。 “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研究和产品开发,可以加速技术和产品迭代;工业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,促进供应链协同,重构产业生态。”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、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表示,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融合,可以促进全流程、全要素、全方位智能化,为企业带来效益。我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,数据与现实融合程度继续深化。近年来,各类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加速迭代升级,赋能“人工智能+”在千行百业扎根。前者发布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提出,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连接,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、中试、制造、服务、运营全过程的应用。政策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。许多制造企业都安装了“智能”来推动生产流程的新创新。山西某装备制造公司车间内,钢锭经过高温锻烧后自动进入生产线。经过预成型、成型、压延等工序,52秒即可成型一条轮胎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由于公司智能化升级,产品不良率显着降低,生产效率显着提升,轮胎年产量达到更高的70万条。数字智能赋能制造业“强筋健骨”; “数字赋能工业”、“智能工厂”异军突起。辽宁某钢铁公司厂区里,没有穿梭车,秩序井然,机械臂高精度运转,钢板自动带到流水线上,生产过程精准有序。 “以前工人体力消耗很大,现在两条生产线只需要7个人操作,成本降低10%,生产效率提高20%。”相关负责人表示,工厂实现了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出厂的全流程无监管运行。成品交付,钢铁生产正在从“手工生产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变。生产是实体经济的基础,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。下一步,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,筑牢“制造强国”基础?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浩给出四点建议:一是进行工厂改造,鼓励制造企业遵循自己的标准。二是应用数字技术增动力,推动大企业建立行业知识图谱,推动完成中小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。三是重视产教融合,鼓励产教融合院校、职业学校、制造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四是提高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,通过继续教育、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企业员工数字化知识储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