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讯(记者方琳、通讯员王翠阳)10月21日下午,2025年湖北数字科技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。 《湖北省软件和信息产业新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及相关数据同时发布。 2024年湖北省“双软”(软件企业、软件产品)考试成绩同时揭晓。报告显示,湖北软件产业保持“中部第一、全国前列”的稳固态势。在实现营业收入3546.96亿元的基础上,呈现出由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并举”深度转型的新特点。会议发布了通用标准《软件企业竞争力评价标准》。该《报告》由湖北省软件行业协会发布。新产品浪潮生产力席卷全国,以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经济格局。数据显示,湖北省软件产业“核心市场”稳定、充满动力。 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,全省1076家规管软件企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46.96亿元,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八,继续领跑中部地区。这一宏观优势在“双软”分析中得到印证:2024年,全省通过审核的软件企业数量将达到933家,位居全国第五; 979个软件产品通过评审,位居全国第八。两项主要指标稳居中部地区第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2016年启动以来,湖北“双软”审评已培育千余家审评软件企业和万余款评审软件产品,正式进入“千家企业、万品”的新阶段。这不仅标志着产业规模的跨越,也意味着湖北软件产业整体资质、创新能力、市场美誉度得到系统提升,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 《报告》还揭示了湖北软件产业“一个核心引领、多个支撑点”协同发展的格局。武汉作为绝对核心,聚集了全省90.14%的双软件企业(841家),展现出强大的虹吸效应和聚集能力。其中,东湖高新区作为中国“特色软件城”的交通主干区,拥有双软件企业502家,占全市总数近60%,成为全省最强的创新驱动软件引擎。武汉经济开发区、洪山区、武昌区等地区也立足自身产业基地,在汽车软件、人工智能、数字文创等领域形成特色集群。襄阳、宜昌等地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,积极淘汰工业软件、智慧城市等特色领域。襄阳依托汽车产业基础发展智能制造软件,宜昌则围绕水电、化工等传统有用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,与武汉核心区形成有效互补和协同,共同打造湖北软件产业大框架空间。 《报告》清晰勾勒出湖北软件产业创新的强劲势头。研发投入是创新决心的主要指标。在过去五年来,湖北软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稳步增长。即使市场竞争激烈,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仍将保持在12.30%的高位,继续为现代科技赋能。技术领域分布呈现出“传统提升”与“新兴先发”相统一的特点。应用软件占据主导地位,占47.16%,体现了软件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。作为新生产力的典型代表,人工智能领域异军突起,2024年占科技领域的比重达到5.89%,较上年实现显着增长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。知识产权方面,软件著作权总体增速虽有所放缓,但仍保持8.08%的同比增长。尤其是在工业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人工智能、医疗健康等领域注册增速高于总体水平,表明正在由“广投”向“精聚焦”转变,加速落入产业链主要环节和价值高地。 《报告》还客观指出了行业面临的挑战,其中“人才短缺和人才竞争”最为突出。尽管湖北拥有“人才唯楚”的科教优势,但一线城市在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方面的强大吸引力,让本土软件企业面临着吸引和留住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压力。 “成长的阵痛”也表明,湖北软件产业已经到了需要更高层次人才支持的关键阶段。